首页  /  开服日历  /  李定国和郑成功,他们为何看着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所杀,却不去解救

李定国和郑成功,他们为何看着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所杀,却不去解救

开服日历 7586

关键时刻,李定国却不得不放弃云南,撤兵缅甸去解救永历帝。

这次援救行动,可谓失败得彻底。

李定国两次率军进入缅甸,第一次在1660年,第二次在1661年,缅甸的地形复杂,战斗艰难,再加上疫病肆虐,粮草紧缺,加上缅王拖延战术,李定国的援救计划完全陷入泥潭。

这样的情况下,李定国依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试图通过缅甸的援助,来解救永历帝,现实没有给他留下太多希望。

就在李定国竭力营救永历帝的同时,吴三桂借机展开了自己的“复明”大计。

他主动请求清廷支持,要求进入缅甸,最终向缅甸国王施压,将永历帝交给了清朝。

当李定国再次未能及时返回时,永历帝已被陷入绝境,而李定国自己,也渐渐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。

为何李定国在最关键的时刻,无法成功援救永历帝?他难道只是运气差?

永历帝的无能与南明腐败的深渊

南明的腐败,根本无法让李定国,在最关键的时刻得到有效支持。

永历帝朱由榔,虽然身份高贵,却是一个典型的懦弱帝王,他的性格多疑、优柔寡断,这让他在朝廷的复杂斗争中,始终难以作出果断的决策。

特别是在1659年,清军的压力愈发逼近时,李定国建议永历帝,联合夔东十三家势力,共同抗清,永历帝却没有采纳这一建议。

而是选择仓促逃入缅甸的决定,导致南明失去了,最后的战略纵深。

历史学家顾诚在《狩缅纪事》中,批评永历帝的决策,认为这是南明,最愚蠢的一次战略选择。

永历帝本可以在国内集中力量,联合地方势力进行抵抗,但他选择了逃亡,而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南明的彻底失败。

逃往缅甸,不仅让南明失去了宝贵的时间,还给了清朝兵力,向南扩展的机会。

在这种局势下,李定国的无奈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
他虽有心援救,但永历帝的决策失误,和朝廷内外的分裂,使得李定国的努力注定要失败。

马吉翔等佞臣的煽动,也让永历帝的内心,充满了不信任和动摇,这无疑加重了,南明政权的腐败与混乱。

从李定国的角度看,永历帝的懦弱与南明朝廷的腐化,已经让他陷入了两难境地。

他能做的有限,而他所依赖的力量,在关键时刻,却总是不能提供支持。

为什么李定国要冒着巨大的风险,去拯救这样一个不成熟的皇帝?永历帝真的是南明的希望吗?

郑成功的矛盾心态与战略短视

郑成功,南明最后的希望之一,却在永历帝被杀时,选择了保持距离。

这位以“收复台湾,振兴明朝”自许的英雄,始终未能与李定国形成有效的合作,也未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救援。

郑成功的矛盾心态,和他对永历帝的有限忠诚,是导致这一切,错失良机的关键原因。

表面上,郑成功忠心耿耿,声称要恢复明朝,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简单。

郑成功名义上,尊奉永历帝,但他对永历帝的忠诚,却远远不如,对隆武帝的忠诚。

隆武帝的影响力,对于郑成功而言,显然要比,永历帝来得更为重要。

郑成功当年之所以,受封“延平郡王”,正是由于隆武政权的支持,永历帝当上皇帝后,郑成功始终没有,完全认同他的领导。

郑成功把台湾,视作独立政权的基地,保持了与明廷的距离。

在郑成功眼里,恢复明朝的目标,并非绝对优先,台湾的安稳才是他更为看重的方向。

实际上,郑成功在1653年,曾与李定国共同商讨,进攻广东的战略。

李定国希望能联合起来,形成东、西两面的夹击,但郑成功以与清廷“议和”为名拖延出兵,导致李定国孤军作战,最终受挫。

郑成功这一决策的短视,使得李定国不得不独自面对强敌,而无法获得来自郑成功的有力支持。

这一切肯定不是偶然,这是郑成功的个人利益和野心,也让他难以在南明危机时刻,全力支持李定国和永历帝。

1661年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后,恢复明朝的理想,已经不再是他的头号任务。

到1662年永历帝被杀时,郑成功正忙于,镇压内部的叛乱问题,尤其是他与儿子郑经的矛盾,完全占据了他的注意力。

郑成功的战略眼光,从来没有在短期内,为复明付出过足够的努力。

他虽名为南明忠臣,却始终不愿接受一个现实:他所面对的状况,往往是一个不容易协调的矛盾,当郑成功试图集中精力时,南明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机会,连永历帝的生命也未能拯救。

南明整体衰败与错失的机会

南明的衰败,是领导者的决策失误,也与内部的权力倾轧,和武将割据密切相关。

南明的政权,长时间被各地武将把持,尤其是在永历帝当上皇帝后,成了一个名义上的皇帝,朝廷内外的权力斗争,让他无法集中力量,进行有效的决策。

在这种局面下,李定国、郑成功和其他忠臣的力量,无法集中,最终错失了,扭转局势的机会。

1655年,孙可望背叛了南明,李定国成功击败了孙可望,南明的军事力量已经严重削弱,难以再形成合力。

南明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,使得他们始终未能统一行动。

郑成功在三次伐长江的过程中,未能成功,如果他与李定国能够联合,或许能对清廷形成致命压力。

李定国因清军的追击,被迫撤回云南,郑成功由于与内部的权力斗争,未能及时北上支援,错失了最后的机会。

南明政权的整体结构性衰败,给了清朝充分的机会,去分化与瓦解南明的力量。

清廷通过巧妙的分化,与内部挑拨,使得南明无法形成统一的力量。

永历帝的失败,正是南明内部分裂和腐化的最终体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参考资料

《南明史:从李定国到郑成功》, 李清,人民出版社,2013年。

《明清历史纵横》, 赵焕明,历史出版社,2017年。
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